2011年,95岁的汪东兴罕见露面,接受采访时直言道:“不少人都钻到钱眼里了!”
汪东兴一生并未出版过回忆录,也没有口述自传。关于汪东兴的传记作品,唯一较为知名的便是作家师东兵所写的《汪东兴传》。然而,这本书在历史学者中并不被认可,因为它的写作方式更像小说编造,且内容存在大量硬伤,严肃的历史研究者对此作品避而远之。 闫长贵翻开《汪东兴传》后,立即发现了书中的诸多错误和不实之处,于是决定将此书送给汪东兴本人。当汪东兴看到后大怒,并表示要起诉师东兵:“我没跟师东兵谈过话,这信息从哪里来的?”汪东兴对此十分愤慨。最终,考虑到汪东兴的健康状况,闫长贵劝他放弃起诉的念头。 汪东兴的晚年生活相对低调,尽管许多人曾试图邀请他撰写回忆录,谈论他与毛泽东的工作经历,但汪东兴一直保持着收敛的态度。他的名字大多与毛主席紧密相连,毛泽东生前非常信任汪东兴,将他安排在自己身边工作了长达30年。 毛主席曾高度评价汪东兴,并把他与汉代的周勃相提并论:“他是一直要跟我走的,别人我用起来不放心,东兴在我的身边,我习惯了。人还是旧的好一点,他的长处是心细,缺点是理论水平差点,文也差。汉朝的周勃可是立了大功的。” 毛泽东外出视察时,汪东兴通常负责警卫工作。1963年毛泽东考察黄河,1965年重上井冈山,1966年游长江,警卫工作均由汪东兴负责。汪东兴一直以来在毛泽东身边扮演着重要角色,担负着重大责任。
2011年深秋,北京城外的树叶已经开始泛黄。在一处安静的四合院里,95岁的汪东兴正在接待来自南方报社的记者。这是他多年来首次接受媒体采访,打破了他一贯对采访的婉拒态度。院子里几棵老槐树在风中轻轻摇曳,屋内墙上悬挂着毛主席当年亲笔抄录的《送别诗》,字迹遒劲有力,见证着那段峥嵘岁月。 尽管年事已高,但汪东兴的精神矍铄,目光依然清明。在长达数小时的访谈中,他回答了记者们关于革命时期到改革开放后的诸多问题。当谈及当前社会现象时,这位老革命家语气变得略显沉重,说出了那句振聋发聩的话:"现在社会风气都退步了,不少人钻到钱眼里了,这一点大家要警惕啊!" 这番话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。作为经历过战火纷飞、见证新中国诞生与发展的革命前辈,汪东兴的这番告诫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。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2011年,中国经济快速发展,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,但也出现了拜金主义、利己主义等不良风气。汪东兴的警示之言,正是基于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。 事实上,不只是汪东兴,当时许多老一辈革命家都对社会风气的变化表示担忧。他们普遍认为,物质生活的改善固然重要,但精神层面的建设同样不可或缺。陈云同志也曾多次强调,要警惕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滋长。这些老一辈革命家的共同忧虑,折射出他们对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的坚守。
1946年,蒋介石率先撕毁和平协定,公然挑起内战,整个中华大地迅速再次陷入硝烟弥漫的战争中。1947年,反动武装调集精锐力量直取延安,意图一举消灭党中央的机关。面对紧急情况,汪东兴受毛主席的信任,临危受命,担任中央警卫处处长。汪东兴的首要任务是保障毛主席及党中央的安全撤离,确保机要文书不落入敌人之手。 汪东兴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和勇气,在战斗中表现得机智果敢,建立狙击阵地,巧妙伪装辎重并通过夸大声势吓阻敌军,使得敌人不敢贸然进攻。凭借这些策略,他成功为毛主席争取了宝贵的撤退时间。当确认毛主席安全撤离后,汪东兴也带领战士们有序撤离,且全排战士没有一人伤亡。汪东兴心思细腻,将善后工作处理得井井有条。即便敌人占领了延安并翻箱倒柜地搜寻,他们仍然未能找到任何有价值的机密信息。 1949年,新中国成立后不久,毛泽东第一次访问苏联时,亲自选定了汪东兴负责他的警卫工作。汪东兴在日记中记载了这段往事:“1949年8、9月,党中央召开政协会议时,毛主席交代我准备出访苏联,亲自负责毛主席的保卫工作。”毛主席特别强调这次访问必须保密,并指示汪东兴与聂荣臻、滕代远、李克农、罗瑞卿等同志一起商量警卫工作。经过一番周密计划,汪东兴决定派足够的兵力负责从北京到满洲里沿线的警卫工作,确保毛主席的安全。 汪东兴以极为周到细致的安排,确保了毛主席的安全,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,他负责的中南海和中央党政军机关的安全工作,从未出现过任何重大漏洞。在汪东兴的领导下,中央机关的警卫工作一直保持着高水平的安全保障。 汪东兴对毛主席的信任也表现在日常的互动中。毛泽东曾亲自为汪东兴题写了王勃的《送别》诗,并附赠了自己创作的《沁园春·雪》。这一赠书举动,彰显了毛泽东对汪东兴的厚爱和信任。汪东兴对毛泽东的崇敬之情也一直未曾减退。 每逢毛主席的诞辰或忌辰,汪东兴都会前往毛主席纪念堂献花,并发表纪念文章以表怀念。汪东兴的《日记》是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而出版的,即便年过九旬,汪东兴依旧保持着良好的阅读习惯,笔耕不辍。